从三个案例看“小升初不适应”的社工介入与辅导

首页    资讯中心    资料库    发表文章    从三个案例看“小升初不适应”的社工介入与辅导

作者:周玉朵

启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工

文章刊登于2016年6月《中国社会工作  下期》

 

  小学升初中的学生是处于衔接阶段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会面临学校环境与人物的改变、学习科目增加、生活习惯改变、独立意识增强与实际能力不足等难题。如果学生懂得自我调整,就能够顺利度过该阶段,融入新的校园生活;如果在以上几方面出现困扰且未得到及时解决,就可能出现厌学、自卑、情绪低落、成绩下滑;不敢与别人交流,人际关系差;与父母关系恶劣;被帮派吸纳入会等情况,影响其初中生活,甚至更久。

  笔者供职于广州市海珠区青年地带(此为海珠区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的服务平台),每年接触不少小升初不适应的青少年,他们大多在学业适应、人际适应以及由小升初引起的亲子冲突方面有困扰。笔者在此以三个案例与大家分享在小升初学生适应上如何介入与辅导。

个案一:相信,胜过千言万语 

  小勇是一名内向的初一新生,他几乎被所有的科任老师投诉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眼神涣散,还会在课堂上打瞌睡。小勇自述是因为对新老师的讲课方式不习惯,无法集中精神,他尝试过逼迫自己听课,但听天书一般的体验让他很快败下阵来。短短两个月里,在不断地“尝试-失败-尝试-失败”过后,小勇失去了信心。

  这是非常典型的小升初后在学业方面不适应的案例。生理方面,与小勇正处于青春期敏感、适应能力不强的特性有关。心理方面,与小勇对自身的看法有关,不断的失败让他产生了非理性的思维方式,只留意到负面的地方,忽略了其中不断进步的过程。此外,小勇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做出尝试,说明其改变动机较强,这是需要社工挖掘出来作为闪光点加以强化、鼓励和肯定的。增强小勇“相信自己可以做到”的信念是该案例的关键点。

  在与小勇面谈过程中,他轻描淡写地提到:“刚升上初中时几乎每门课程都不适应,现在已经慢慢适应了英语,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这被社工抓住并放大作为一个突破口。当社工耐心询问他在英语方面取得进步的心路历程时,小勇习惯性地含糊其辞说:“没什么方法啊,就是硬着头皮死撑了。”但社工会让他知道,其实这就是一种方法,死撑时克服心理矛盾的过程就是不断战胜自己的过程。通过解构小勇的语言,找出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背后的含义,社工毫不吝啬地给予肯定和赞美,随后将这一经验作为示范,让小勇移植到其他科目上。

  在两个月的辅导中,社工用优势视角看待小勇,鼓励和称赞他,帮助他挖掘出隐藏的正面因素,并用行为学习理论作为指导加以强化。如今小勇早已适应了初中的学习方式,社工也很高兴地从科任老师那里得知他取得进步的好消息。


思考:对中学老师不同教学风格的适应,是青少年上初中后面临的首要难题。海珠区青年地带在2014年抽取海珠区21所中学,对5208位小升初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74%的学生害怕成绩跟不上,51%的学生因功课而彷徨失措,更有13%的学生有过逃学念头。可见学习上的适应是小升初学生最为困扰和疑虑的。就笔者的经验而言,很多时候青少年不是不懂得方法,而是缺乏信心,只留意到负面的地方,忽略了正面的因素。对此,社工要相信青少年的潜能,找出并欣赏他们的正面因素,用称赞作为强化物,帮助他们发现更好的自己。


个案二:感恩,正能量点滴累积 

  已上初三的程程是受小升初不适影响较长时间的个案。程程原本性格开朗,但上初中后经常不开心。她在人际交往中患得患失,经常胡思乱想,担心身边的朋友不喜欢自己,导致情绪起伏大,并由此患上了青春期抑郁症(经过其母亲证实)。

  程程是人际交往不适引起的困扰,并扩散影响其学习和正常生活。在生理层面,程程处于青春期,由于性的成熟,神经系统承受的压力更大,尤其是在遇到挫折和烦恼时,中枢神经功能发生失调,导致抑郁症的发生。在心理层面,从儿童期到青春期,虽然程程的身体发生了质的飞跃,但心理及思维意识上仍处于幼稚的儿童阶段,对于挫折、失败、自身缺点不能正确认识,以至于产生非理性情绪和不良暗示。

  社工一开始借鉴认知行为治疗的理念,用“剥洋葱”的方法,一层一层剥开让程程感到困惑的人际交往情景,再寻找其中潜藏的信念。同时,建立程程的自我监测机制,让她记录下每次有负面情绪时的事件、感受和想法。这样的分析让程程意识到自己存在一些非理性信念,也激发了她改变的动机。但在重建核心信念这一步却迟迟没有效果,消除程程的负面情绪就如同打地鼠一样,打掉了这一个,另一个又出现了。面对反复,社工也困惑了。

  向督导求助后,社工尝试加入正向心理学作为治疗理论,并和程程制订了新的改变计划——正向改变四部曲。第一,改变看待事物的参照点。社工首先和程程一起梳理在人际交往中哪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哪些是不能接受的,罗列出“Do &Don’t”,并确定之后不再过多疑虑。第二,自我反驳。社工教程程在每次钻牛角尖时都问问自己为什么不想想发生率为99%的事情而是去想发生率为1%的事情。第三,自我激励。社工鼓励程程,如果担心的事情一个小时没有发生,奖励一下自己又何妨。第四,感恩,每天记录下三件值得感恩的事情。此后每次面谈开始时,程程想要讲述不开心的事时,社工都会打断,让她先谈谈值得感恩的事。渐渐地,程程口中同学好的一面多了,快乐的事情也想得多了,脸上的笑容也多了。

 此外,社工积极搭建程程的朋辈支持网络,让好朋友接纳她并给予支持。在生活方面,制订了“两多一早”计划,即多晒太阳、多运动、早点睡觉不熬夜。一学期下来,程程不仅小情绪少了很多,还开始了回顾和反思,觉得以前的行为不可理喻或莫名其妙,对自己和身边的事物有了更加理性的认识。


思考:人际交往不适应引起青春期抑郁绝对不是耸人听闻。面对中学陌生的人物和环境,如果不能积极主动去适应,势必会导致心理上难以承受、知识上难以掌握、生活上难以适应的“三难”局面。青年地带的调查显示,29%的同学对目前的生活满意度评分是0-4分(满分10分)。社工敏锐洞察学生的异常并采取行动,才能让正能量驱逐他们心中的阴霾。


个案三:父母,不可替代的角色 

  刚上初一不久的小叶在一次数学成绩不理想的小测验过后,不愿意再回学校,也抗拒接触学校系统的任何人。逃学后她一直待在家里看课外书或看电视,父母苦口婆心劝她重返校园,但她每次都避而不谈,还曾用假装离家出走的方式吓唬父母。父母对此无可奈何,经常发生争执,将责任归咎于对方身上。

  社工分析认为,数学测试不及格只是造成小叶逃学的导火索,真正的内因是她还不具备独立面对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而家庭的包容让她遇到困难首先选择了逃避。父母也意识到小叶逃学是个问题,但他们将责任归咎于对方或小叶身上,没有意识到自身在家庭中的角色和教育女儿的职责。小叶的避而不谈和假装离家出走,其实是牵制父母的小伎俩,这显示的是“以孩子为主导”的不平衡的家庭关系。只有建立新的平衡关系,让家庭成员各司其职,才能维持家庭的正常运作。因而本案从介入到跟进,都应从家长方面入手。

  社工首先与家长取得联系,通过家访创造和小叶的对话机会。但小叶父母刚开始一直在旁指责或代替小叶回答,使得小叶出现了明显的抵触心理,经社工提示他们才意识到让小叶自由和自在表达的重要性。在父母离开后的对话中,社工用寻解疗法,通过询问例外情况、询问奇迹问题和刻度问句等方式让小叶关注到未来会出现的可能性。

  随后社工约见小叶父母,希望通过家庭会议的模式,探讨如何打破家庭中孩子牵制父母的现象。虽然小叶父母口头上表示认同,但自身的改变动力不足,并以工作忙碌为由,一味希望社工用权威身份说服小叶重返校园。社工向小叶父母说明社工的角色,并多次分别和他们沟通,强调各自在家庭关系中的重要性。父亲最终有所触动,开始反思自己对家庭的付出。但母亲始终唯女儿是尊,担心她真的离家出走而带她出去旅游,让小叶的逃学期限一再延长,家庭会议也并未如愿开展。面对家人的不配合,笔者只能谦卑地承认,改变的产生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单靠社工,能做到的真的有限。父母的角色是其他人都无法取代的,或许这个家庭也在发生一些微妙的改变吧,只是需要时间。


思考:由小升初引起的亲子冲突并不在少数。青年地带调查的数据显示,35%的学生认为父母不能明白自己,36%的学生自评与家人争执多了。欧美及香港的相关研究结果也显示,如果学生周边系统(家庭、老师等)均积极投入小升初适应的工作,家长会更容易与孩子分享校园生活,表达合理期望,老师也更容易融入学生团体及学习生活,因而更容易让学生适应学校并取得更好的成绩。故而在青少年的成长系统中,社工不是万能的,父母才是最重要的老师。

2020年1月10日 17:05
浏览量:0